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1/13互金协会秘书长陆书春:金融科技与数字经济互
- 11/13诸葛数据管理平台助力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
- 11/13国研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数字技术将重新定义制
- 11/13海南自贸港数字经济与区块链应用新业态高峰论
- 11/12云改数转注智数字经济 云网融合共建云上生态
西方电影本体论的流变及当代转向
传统哲学意涵的本体论(ontology)是关于世界存在及其本原的探究,是人类透过事物表象认识本质的一种形而上的思维探索。一般说来,不同的本体论反映了人们对世界基质的不同认识和理解。而对电影的本体即电影本原的探究和认识也不可能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100多年前,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公开放映了利用“活动电影机”拍摄的纪实短片《火车进站》,那呼啸而来的火车镜头引发了在场观众的恐慌和逃散。从这一天起,被意大利理论家卡努杜宣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一经面向大众,其魅力便回旋至今。人们从最初对电影这种真实活动影像的惊恐转而对电影本质、特性、与现实的关系及其艺术属性的探究。可以说,关于“电影是什么”的讨论成为经典电影理论时期的研究主体。一个世纪以来,电影本体论在经历了巴赞时代的短暂共识后便逐渐呈现多元离散之态。1976年,随着影片《星球大战》上映,拉开了现代电影技术的序幕。巴赞的现实主义本体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20世纪60年代后,在符号学、语言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元学科的观照下,电影本体之思便逐渐处于非实体性、多元复数式的“生成”中,[1]成为一种持续开放中的生成主义本体论。“电影是什么”这样的问题逐渐被“电影可能是什么”所代替。进入21世纪以来,电影在观念上成为泛在的、飘浮的影像,电影的边界正在消弭,电影的本体愈加扑朔迷离。于是,我们有必要暂时悬置本体,采取“边缘—中心”的“反本体论”策略,反问“什么不是电影?”通过重构电影的边界以重返和抵达电影的本体之思。
一、“电影是什么”:现象学现实主义本体论的开启
美国电影理论家达德利·安德鲁认为,经典电影理论时期存在造型主义和写实主义两种思潮,与之相对应的是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蒙太奇本体论”和以巴赞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本体论”。[2]如果说,“蒙太奇本体论”是基于黑白默片时代电影早期技术的阶段性认知产物,是一种形式主义立场,那么,“现实主义本体论”则是彩色有声胶片电影时代形成的关于“电影是什么”的共识,体现的则是一种现实主义立场。
可以说,传统的电影本体论是以巴赞的现实主义本体论为主流的。1958年,他的论文集《电影是什么?》问世,奠定了巴赞电影本体论在经典电影理论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巴赞将胶片电影的发生学问题归结为一种人类与生俱来对时间流逝的恐惧心理,他通过回溯人类远古的生产生活,提出人类自古便有一种欲与时间相抗衡的所谓“木乃伊情结”。而电影影像第一次实现了对客观现实的永久保存,正好满足了人类这种追求复现现实的心理需求。巴赞认为“电影这个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3]17即影像与被摄物同一,摄影机拍下的客体影像真实再现了原物。而“一切艺术都以人的参与为基础,唯独在摄影中,我们享有不让人介入的特权”[3]9-10。在他看来,电影影像是唯一无须人为介入即可对现实真实再现,这给电影成为一门独立艺术赋予了理论支点和独特的美学地位。为此,他强烈反对爱森斯坦的蒙太奇技术。对电影《战舰波将金号》中著名片段“敖德萨阶梯”进行了批判,认为利用蒙太奇手法制造错觉,严重破坏了现实空间的真实感,是对观众的一种赤裸裸的操控。然而,巴赞的电影本体论时常被扣上“机械唯物主义”“天真的实在论”“技术决定论”的帽子,屡遭误读。[4]
事实上,存在两个“巴赞”:早期的巴赞写出了《摄影影像的本体论》,这部著作也使得巴赞常被误解为本质主义立场;而后期巴赞的《非纯电影辩》则呈现出明显的存在主义现象学的立场。他深受萨特、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家的影响,提出了“现象学现实主义”的概念,成为巴赞电影观的内核。他曾在其著作《电影是什么?》中,使用“现象学”一词多达五次。[5]现象学与电影几乎同步诞生,却历经半个世纪后,在巴赞这里相遇。正是这一现象学立场,赋予了巴赞电影本体论的长久生命力。
其一,巴赞现象学立场上的现实观强调的并不仅仅是客观现实的复现,还隐晦、暧昧地指向了人的意向性体验的真实感。巴赞一方面把电影等同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所谓的“完整电影”的神话;另一方面他又紧接着说:“他们所想象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在世界的幻景。”[6]15这里“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和“外在世界的幻景”看似是自相矛盾的,但如果我们意识到巴赞的电影本体论是一种现象学立场的话,我们就不难理解这里的“幻景”与人的“意向性体验”相关联,因为“幻景”并不是现实,它必然是人的意识的幻化。这恰恰不是自我矛盾,而是为现象学留下了“一扇窗”,包含了一种留有余地的开放关系。巴赞电影本体论在胶片电影时代显现出强大生命力的同时,在后电影时代依然有其借鉴的价值。那些抽离了摄影机的物质性功能,而完全依靠数字虚拟影像技术生成的电影看似颠覆了巴赞本体论的两大核心要点,即客观现实的再现和人为的不可介入性,据此,掀起了一股终结巴赞电影本体论的风潮。然而,结合他所提出的“现象学现实主义”观点,我们就会发现,数字时代的电影所再现的并未超越现象学意义上的真实,即人的意向体验的真实。巴赞对电影技术早有前瞻性思考,“声音、色彩、立体感这些新技术的目的就是为电影增添真实感,所以,反对技术的进步是荒唐的”。[6]276电影技术正朝着越来越完整、逼真地打造银幕形象及营造观影体验的真实感方向上发展,数字电影时代身临其境的真实观影体验体现的不正是巴赞所谓的“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吗?这一趋势正一步步使巴赞“完整电影”的神话成为可能。
文章来源:《数字技术与应用》 网址: http://www.szjsyyyzz.cn/qikandaodu/2021/0128/1106.html
上一篇:动画电影:数字技术应用与美学价值
下一篇:数字技术视域下新媒体艺术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