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1/13互金协会秘书长陆书春:金融科技与数字经济互
- 11/13诸葛数据管理平台助力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
- 11/13国研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数字技术将重新定义制
- 11/13海南自贸港数字经济与区块链应用新业态高峰论
- 11/12云改数转注智数字经济 云网融合共建云上生态
阻碍抑或助力——论科技之于网络文艺的作用(5)
从技术哲学观点看,任何人类技术的发生发展并不是单纯在客观的物理自然领域产生影响。许多技术的出现,会导致人与世界关系的重构,改变人对自身环境的感知方式和理解方式。一定程度上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仅在使用的便利上才有意义。互联网技术深深地影响了文学的创作方式、接受方式,网络文艺的存在方式已深深地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在网络文艺的诸种形态中,网络文学的变化或许是最大的,抽象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成为多媒体艺术。美国小说家斯图尔特·莫斯罗普创作的《雷根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关于雷根图书馆的超现实的3D景观。读者通过移动鼠标,可以对图书馆进行360度的场景环视。该作品还提供了不同媒介信息之间的超链接,当读者点击场景中的某些物体,可以阅读与3D景观相配合的语言文字。中国多媒体小说的代表作《哈哈,大学》整合了文本、DV短剧、FLASH、原创音乐、电脑小游戏等多种表现手段,以轻松的笔调生动刻画了妙趣横生的大学生活,令人耳目一新。蒂姆·伯纳斯·李于1989年发明了万维网,后来又开发出超文本标识语言,使得文本信息之间的相互链接成为可能。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和超文本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美国小说家率先尝试运用此技术进行超文本小说的实验写作。目前,西方国家已经建立了不少专门的超文本文学网站,比如,英国的Eastgate( Literature Organization(
对互联网给文艺带来的这种科技性效果,不乏质疑的声音。不少艺术创作者就有自我省察。如网络美术界在利用数字技术创造出数字感极强的新、酷、炫的美术作品的同时,也在利用新的技术回归传统艺术,努力创作出有传统美术作品视觉特征的艺术作品。多媒体小说《晃动的生活》的作者黑可可曾言:“flash技术看起来很美,但是图画的出现容易破坏读者的想象,他们在阅读的时候总是会在脑子里出现自己假想的人物,而多媒体小说的电影化摧毁了他们的想象。”[2]网络文学作家宁财神也曾说过,网络文学是即兴文本,其作品一般三五百字就有一个小包袱,一个情节转折一个大包袱。这样的安排是因为网络文学的读者们“浏览”文本而非“审读”文本,不用这样碎片化的技巧,读者难以保持持续的注意力。[3]对网络文艺中科技作用持审慎态度,当然有其道理,因为在网络文艺中普遍存在的技术兑水、文艺不够科技来凑的现象。技术所达成的悦耳悦目是短暂的、浅层次的,这直接导致了网络文艺作品审美质量的下降。沦为炫目而又空洞的技术展示,的确是网络文艺发展中应当警惕的问题。
然而,接下来的问题是,网络文艺借助互联网所达到科技性效果,如感官效果的丰富与强化,对艺术是提升还是阻碍?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他的道家哲学中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有其自为性,若将其放在文艺作品接受的审美分析中还须深入研究。审美接受是一个渐近的过程。李泽厚将这一过程分为悦耳悦目、悦情悦性、悦志悦意三个阶段。滕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中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他将审美心理的三个阶段称为初始阶段、高潮阶段、效果延续阶段。这三个阶段不仅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逻辑上又互为因果关系。初始阶段是审美注意与审美期望,是进入审美状态的预备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两种倾向:“一种是在人生旅途上的暂时停留和休息”,“另一种是指精神和感情之火的点燃”,审美期望是这一阶段的情感效果,“是一种精神上对美好世界的渴望状态”。高潮阶段可分为两个主要环节,一是审美知觉以及由这种知觉活动造成的感性上的愉快;二是审美的特殊认识(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共同展开)以及由这种认识造成的精神上的愉快。效果延续阶段:包括审美判断以及由这种判断造成的更高的审美欲望(需要)、更高雅的审美趣味和更丰富的情感生活。[4]
网络文艺的多媒体组合是可以达成悦耳悦目的审美注意的。在网络文艺的诸种形态中,文字、线条、声音等单一的传统文艺媒介转向了综合的多媒体,传统文艺门类的界限变得模糊,普遍呈现多媒体特征,吸纳图、文、声、像等媒介要素于一身,诗歌配上了音画,绘画配上了音乐,音乐带有了动画,漫画形成了活动的影像……形成对人的感觉器官的全方位开放,便于欣赏者立体地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使其更加快速地进入审美注意阶段,达到悦耳悦目的审美效果。网络文艺改变了传统文艺形态的呈现方式,对接受者产生了“沉浸”式的审美效应。网络对传统文艺形态媒介的改造,在网络文学中表现最为突出。在传统文学中,文字是惟一的呈现媒介,具有抽象性等特点,对接受者也构成了巨大障碍。因而,在相当长的时段内,文学都是知识者的特权。网络文学依靠数字技术,改变了仅仅依靠抽象文字进行文本呈现的方法,把图像、音乐等要素融入其中,使得平面的文学文本变得立体化,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降低了进入门槛,同时空前提升了文学的表现力。如超文本写作,将文字、图片、影音片断及多路径进入的结构组成电子文本。同传统的印刷小说文本概念相比,超文本文学事实上已超出了文学范畴,是一种集文学、视觉艺术、音乐、电子媒体和互联网络于一体的新媒体艺术。1995年因特网上发表了雪莱·杰克逊的小说《拼缀女孩,或一个现代怪物》。小说一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达·芬奇风格的女人画像,上面题着“拼缀女孩,玛丽、雪莱或者她自己著”。读者被要求在这幅画像上人体的各个部位以及平面解剖图式的大脑的各个区域进行点击。每次点击,网页上就会出现故事文本的一个部分,小到单独一句话,大到满满一页纸,而更多的则是提供进一步的连接。《拼缀女孩,或一个现代怪物》的叙述方式与传统媒质的小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打破了文本的直线性。传统小说也并不强迫读者必须按照顺序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事实上,许多读者都喜欢凭个人的兴趣跳着读。但这种跳跃式的阅读仍然有章可循,一条常常是以时间为维度的清晰、明确的内在逻辑线索始终引导着读者。然而在新型网络文学中,这条能为其提供安全感的线索隐匿不见了。作为新型网络文学较早的尝试,《拼缀女孩,或一个现代怪物》的内容主要还是由文字构成,因此文本叙述的逻辑性还保留了相当程度传统小说的特点。这以后的试验者走得更远,文字在文本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文字、音响和静态的物象,乃至电影效果的结合。网络文艺提升了传统艺术形式呈现方式,形成了更逼真、更令人震撼的审美效果。2014年,腾讯自研旗舰网络游戏《斗战神》,画面绚丽、特效细腻,在细节上的处理相当到位,流水飞溅、光影交替都有不俗的表现。人物制作方面,神态个性突出,肤色质地细腻,动作变换流畅,服饰华丽精巧。游戏“非玩家角色”的制作栩栩如生,怪物设计精巧,种类繁多,画面制作与神话相似。游戏的特色建筑内外都因地域不同而风格各异,而且由于采用了3D建筑物件系统,允许系统实现动态物件效果。在游戏中,玩家可以体会到树影婆娑、芳草摇摆、樱花飘飞、湖水涟漪等拟真场景。此外,游戏采用了3D粒子效果系统:能产生动态光影效果。《斗战神》的音乐及音效表现较为出色,富有华夏文化特色。主题音乐旋律优美,内涵丰富,有很强的穿透力。丛林中各种生物发出的声响,人物行进的脚步声,运用各类武器打斗的声音……效果逼真,气氛浓烈,能和谐表达场景主题。这些对游戏玩家都构成强大的吸引力。
文章来源:《数字技术与应用》 网址: http://www.szjsyyyzz.cn/qikandaodu/2021/0113/1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