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6/10上虞这家企业依托数字技术开启“智慧造气”
- 06/10专家热议:金融业应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
- 06/10中电科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年度权益分派
- 06/10“印象沈阳”体验中心以数字技术让档案文史“
- 06/04运用信息、数字技术 这个产业园里的工厂不一般
专家热议:金融业应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
6月6日,2021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可信AI专题论坛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同盾科技承办,知识联邦产学研联盟(AKF)协办,邀请政府、学术界及人工智能领军企业代表,深入探讨下一代可信人工智能的机遇、挑战与实现路径,并对金融业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发展,以及金融业网络安全等话题各抒己见。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医学所所长谭蔚泓,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筹)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潘毅,美国科学促进协会院士、明略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吴信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ACM/IEEE Fellow、MacArthur Fellow宋晓冬分别以线上或线下方式参与论坛并发表演讲。论坛上,光大银行智能风控中心、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筹)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中国科大计算机学院加盟知识联邦产学研联盟(AKF),将与同盾科技等单位共同构建知识联邦优质生态,协同推进可信AI技术发展与创新应用。
潘云鹤在视频发言中表示,在人工智能走向2.0的发展中,数据和知识是两个最重要的关键元素。处理大数据和处理多重知识,形成了AI发展的两类核心技术。作为一项我国原创、自主可控的技术,知识联邦的设计理念受到了人工智能发展历史的启发和影响,有望成为推动大数据智能突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中国率先发展下一代可信AI做出贡献。
潘云鹤院士还指出,未来10年中国的人工智能2.0发展,既要提出新的理论,又要产生创新技术,还应有突破性的应用场景。因此,我们应大力培养人工智能的一流人才,构建AI+X的发展生态,在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产业之间形成一种新型协作体系,共同推动中国人工智能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医学所所长、国科大肿瘤医院院长谭蔚泓在视频发言中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全球各国的战略焦点,已经开始在智慧医疗、药物发现、普惠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智慧医疗大有作为,需要跨领域、跨行业、跨机构的群策群力。生命科学涉及个人的方方面面,如何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是一个刚需。如何打造智慧医疗的可信AI生态至关重要,既要大力发展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推动下一代知识驱动的人工智能的突破,又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切实维护公民隐私,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知识共创可共享。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ACM中国理事会常务理事嵇智源在致辞中表示,寻找人工智能时代隐私保护、政府监管、商业诉求的平衡点,已经成为产学研各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可信AI”的理念逐渐成为全球共识,也成为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信AI,就是确保AI公平性、可解释性、健壮性和透明性,确保算法可被人信任。
可信AI专题论坛主席、同盾科技联合创始人、合伙人、CTO张新波对各位嘉宾、专家出席论坛以及对同盾科技的支持表示感谢,并指出,率先突破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国家将拥有强大的先发优势,引领下一代工业革命的发展。而下一代人工智能也必须解决数据安全、数据隐私保护等核心问题。数据要素具有边际成本低、规模效应大、流动性高、可复用性强等区别于传统生产要素的新特点,同盾科技基于知识联邦技术打造安全可信AI生态系统,可实现安全可信的知识提炼与共享,赋能其他产业发展,为下一代人工智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可信AI专题论坛主席,同盾科技合伙人、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知识联邦产学研联盟(AKF)理事长李晓林教授发表题为“知识联邦:打造可信AI生态平台”的主旨演讲。李晓林教授指出,纵观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每30年人工智能出现一次质变。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AI已拥有强大的感知能力,以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为代表,AI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社会影响力。
“下一代可信AI预计会融合前面近百年的人工智能技术,达到很有知识、很有感觉、擅长推理决策的水平。”李晓林教授认为,数据已经被列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成为驱动技术革命和重新定义人类社会未来的新动力。近年来,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也越来越完善。作为新型生产力的人工智能,迫切呼唤新型生产关系的支撑。
“我相信借助知识联邦技术,可以构建新型的生产关系。作为一种安全的数据和知识交换框架体系,知识联邦技术保证在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知识的提炼与共享,赋能基于数据驱动的公共服务、商业活动与学术研究,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倍增作用。同时,知识联邦通过支撑数据新型生产资料在时空上的安全流通、转换、交易来实现价值,促进人工智能新型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文章来源:《数字技术与应用》 网址: http://www.szjsyyyzz.cn/zonghexinwen/2021/0610/1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