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9/04应用电子技术简历
- 09/04关注 | 清华大学郭黛姮团队数字圆明园研究和应
- 09/04施耐德采用哪5种技术实施绿色智造助数字化转型
- 09/04数字技术赋能新兴服务产业 助力全球抗击疫情和
- 09/04中投顾问: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分析
关注 | 清华大学郭黛姮团队数字圆明园研究和应
80余位专业人员,15年专注于遗产保护,余件历史档案,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6段历史分期中的120组时空单元,终于让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跨越了310年的时光,再次展现在大家面前。
这就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团队完成的数字圆明园研究和应用项目,他们利用严谨精确的数字化建造,重现了圆明园灿烂的历史。目前,团队已经完成了所有能够采集到详实信息的景区的数字化复原工作,精准数字复原景区达全园总量的60%。
正大光明 - 鸟瞰
深挖史料、实地调查
多学科结合开展圆明园研究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创办者梁思成先生曾说过,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建筑遗产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圆明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集大成之作,18世纪在世界上代表了先进文化,曾是多国园林效仿的对象。然而如今,它已成为一座遗址公园,人们对它的了解,只能局限于历史档案的记载,但所有的语言似乎都显得苍白无力。于是,重建与不重建的争论,持续多年从未停歇。
作为梁思成先生的学生,如何践行梁先生和清华大学建筑学科对于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念,既遵循遗产保护的原则,充分展示和阐释建筑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又能满足公众“亲眼目睹”的情感期待,成为郭黛姮一直以来的探索。
自1999年起,郭黛姮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的研究,他们注重实际调查,包括勘查、测绘和已有的考古发掘新成果,同时深入挖掘史料,结合《圆明园内工则例》、《内务府奏销档》、帝王《穿戴档》、《起居注》以及《御制诗》的记载,研究圆明园中各类人物及其活动特点,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圆明园中的场所空间进行分析,揭示其空间的特质。他们运用比较的方法,将圆明园放入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史的大背景中来审视,解读园中不同景区的构成。
汇芳书院
团队里曾有一位研究人员依据史料的记载,仔细地统计了每一位皇帝的驻园时间,发现大多超过居住在紫禁城的时间,凸显出圆明园作为皇帝“临朝理政”场所的特点,它实际上是紫禁城之外的第二政治中心,而这正是圆明园所具有的独特性。因此,帝王的旨意成为左右景区建设的关键,园中建筑与园林的上百组景区,各有不同功能,大都是为了“理政”来服务的,园中景观随着帝王审美理想的需求多有变化,不同景区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面貌,有的景区可以看到在5位帝王使用中发生过7次变化。
在此基础上,团队结合1933年、1965年、2002年地形图,查找了圆明园山形、水系在全园的变化状况;利用圆明园的样式房遗图、当时的书画作品、圆明园的文献档案,对园中每栋建筑的造型特点、景区空间构成进行分析;发掘出一些特殊造型建筑的结构特点,山石、花木的配置手段。这些研究深化了对清代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的认识,类型之丰富前所未有,规格之高超乎想象,空间丰富,尺度宜人。这些研究成果以多篇博士、硕士论文及书籍的形式呈现。
上下天光
但是,郭黛姮和她的团队更希望把园中的变化展现给公众,使大家看到圆明园持续生长的鲜活历史。经过一番研究之后,多学科合作的“数字圆明园”研究与应用工作正式开启。
科学性、真实性
精益求精开展数字化复原
在数字化复原圆明园的过程中,郭黛姮和团队成员始终高标准地坚持科学性、真实性的原则,每处建筑都要从内部结构做起,柱、梁、斗栱、椽子、门窗、瓦件、吻兽等都要求三维建模,彩画要按照不同的时代风格绘制,并体现出时代风格和场景的变化。他们还研究了个体建筑与山水、花木之间的关系,一座山的高低、一池水的广窄,一棵树的不同品种、种植的不同部位,乃至一块匾的名称、字体、颜色都一一进行推敲,并采用烘焙技术诠释更加真实的光影效果。
按照这样的要求,每复原一个景区就有10多道程序,遗址信息精确采集与记录,文献资料精细研读,样式房建造技术分析,残损构件的虚拟拼接等等。每一个景区建筑的造型选择、材料、颜色、室内装饰、周围的山水环境、植物景观……这些都需要结合历史资料进行严格的论证,然而史料的记载也会出现错误和残缺,团队成员必须结合当时具体情况再作分析。一道道程序环环紧扣,丝毫不容出现差错。由于每一位皇帝爱好不同,同一景区的景观也会随之变化,郭黛姮和团队还根据景区建筑的变化,呈现出每个景区不同年代的样子。
文章来源:《数字技术与应用》 网址: http://www.szjsyyyzz.cn/zonghexinwen/2020/0904/708.html
上一篇:施耐德采用哪5种技术实施绿色智造助数字化转型
下一篇:应用电子技术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