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4/06数字技术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 03/31全方位推动数字技术,打破传统影院单一模式 《
- 03/26港媒:数字技术正在帮中国农民挣更多钱
- 03/21陈根:数字技术助力壁画修复,云游敦煌走向现
- 03/20助推数字产业化转型 西海岸新区启用人才产业互
天使飞过的瞬间从爱尔文奥拉夫作品集谈其近作
《锁孔》系列,2011。 摄影:爱尔文 · 奥拉夫(? Erwin Olaf), courtesy Thames & Hudson
十年前就留意爱尔文 · 奥拉夫(Erwin Olaf,1959-,荷兰)。那时正值摄影介质的新旧换代,胶片摄影回光返照,在释放着最后的影响力;而数字处理技术比如Photoshop已经开始了野心勃勃的征程,奥拉夫发布的很多广告和时尚摄影作品都大胆使用数字技术合成、修图、调整背景或者制造色彩,很前卫,很无厘头,甚至有点非道德主义—也就是说,只要能吸引眼球,就干。比如他拍摄的《皇室血案》(Royal Blood,此处为一语双关,另一语义是皇室血统)系列,以过去200多年间死于非命的欧洲王室成员为素材(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夫人杰奎琳也在列,但她是一个例外,她没有丧命,只因肯尼迪被刺杀溅了一身血),从法国大革命时期毙命断头台的玛丽王后(1793年)、被用锥子刺杀的茜茜公主(1898年),到因车祸香消塞纳河畔的英国王妃戴安娜(1999年)等,画面中惨白泛红的背景、吸血鬼似的红色眼影、身体上皮翻筋露的伤口,营造出让人非吐即晕、血腥唯美的视觉效果,以摄影形式再现电影中的恐怖美学,一时很出风头。但和前辈盖 · 伯丁(Guy Boudin,1928-1991,法国)、赫尔姆特 · 牛顿(Helmut Newton,1920-2004,澳大利亚/德国)、彼得 · 林德伯格(Peter Lindburg,1944-,德国)这些时尚摄影老炮儿的稳重大气相比,奥拉夫的闹猛显得夸张、粗糙、轻狂,那种过多过滥使用数字技术调出来的色彩和气氛显得幼稚。《文心雕龙 · 辨骚》里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把这两句略作改变:“酌奇而失其真,玩华而坠其实”,来评价那时候奥拉夫的作品,有几分贴近。
重新认识奥拉夫是在最近几年。大致在2008年之后,奥拉夫的摄影有一个转变,他是那种典型的以商业摄影赚钱来反哺个人艺术创作的摄影师,2008年之后,他结合了精致的商业摄影元素的个人摄影项目不断推进,为众多博物馆、画廊所看好,向来艺术眼光挑剔的美国光圈出版社连续推出了《爱尔文 · 奥拉夫作品集》之一、之二(Erwin Olaf,Volume I&II),让人对他的近作有了新认识。
仔细看他近年个人作品的几个系列,比如《锁孔》(Keyhole)、《旅馆》(Hotel)、《肖像》(Portrait)等,似有判若两人之感:商业摄影中那些恶狠狠憋足劲儿闹腾的元素和观念,在这些作品中全无踪迹,呈现出来的是当代摄影中少见的极为滋润的图像。这种滋润来自于奥拉夫对光的独到理解和把握。画面中,柔和的光线滋润着场景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品,然后,更加柔和的光线再从这些人的皮肤和物品表面溢出,去汇合那散溢在空中的同伴一起合唱,那种细微精致如天才乐师的最后一击,音已绝而乐未止,的确非绝顶高手而不能为。
《旅馆》系列,巴黎,2010。摄影:爱尔文 · 奥拉夫(? Erwin Olaf), courtesy Thames & Hudson
这种滋润感指向一种摄影美学传统,让笔者想起摄影史的一个重要节点,就是上世纪初曾有一个探索照片的“形质之美”(texture)阶段。摄影术发明后100年的进展,大致可用四句话来概括:法国人发明了摄影术并将之导入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德国人接通了新视觉运动为依托的视觉探索,英国人贡献了关键的摄影技术进步(19世纪两种最重要的摄影工艺湿版和干版都是英国人发明并率先使用)和贵族味儿的画意主义品位,美国人造出柯达胶卷并贡献了摄影成为艺术链条之关键一环的“形质之美”的技术美学概念。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人在忙着将摄影捆绑在现代主义艺术的火车上,玩超现实主义等游戏;而老实巴交的美国摄影家如爱德华 · 韦斯顿、安塞尔 · 亚当斯等则在践行实用主义,也就是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于摄影而言,什么样的照片是一张好照片?这里“好照片”的标准是以作为艺术标准的绘画为参照的:在他们心中,“好照片”大体相当于一幅好的绘画作品,也就是一件好的艺术品。F64小组那帮人使劲儿折腾,看似要摆脱画意摄影的朦朦胧胧,实际上把对摄影媒介介质美感的探索推到了极致,为摄影建立起了依托于摄影的媒介介质和工艺技术的美学概念,“形质之美”(texture)是其核心观念。国内译文一般将这个词译为“质感”(这个译法并不适合这一阶段这帮人的实践),似乎是王瑞先生率先将之译为“形质之美”,深合笔者之意。正是在解决了“形质之美”的问题之后,爱德华 ·韦斯顿才在1920年代轻松地说,现在拍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怎么拍;因为对他而言,在“形质之美”的基础上,无论拍什么都是艺术品,包括最不为人注意的那些物件,比如海边俯拾皆是的海螺壳、菜市场随意丢弃的白菜帮。奥拉夫对画面“形质之美”的极致追求,让人感觉他似乎更接近经典摄影的美国传统。
文章来源:《数字技术与应用》 网址: http://www.szjsyyyzz.cn/qikandaodu/2021/0406/1295.html
上一篇:莎士比亚暴风雨逼真降临
下一篇:新媒体与文学的经验想象和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