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2/26中国新闻网:江西谋划布局数字经济 推动数字技
- 02/26上承生产、下接消费,数字技术能打通汽车流通
- 02/26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 助力市北成为信息技术
- 02/19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 02/18数字技术是怎样改变了中国经济?
基于地域文化数字技术的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特
一、当前研究的背景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化的复合模式。因此,建立创新性和特色性教育体系成为众多建筑院校的重要发展方向。[1]目前,除知名建筑高校因其专业开设时间长和办学资质好及实力雄厚等因素,已形成固有的建筑学专业定位与特色外,各个地方普通院校的建筑院系也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办学特点的人才特色培养。
安阳工学院的建筑学专业于2013年开始招生,其培养模式是在借鉴名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由于办学时间较短、专业师资不足、生源不充分等客观原因,导致专业特色不够明显,与国内985、211大学的差距很大。那么,地方院校如何在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办出自己的特色,提高知名度和竞争能力呢?这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二、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特色研究的必要性
(一)符合我国文化建设对建筑学人才的多重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2],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个人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主要包括文化品质、审美观和自我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等,是文化建设的价值性成果。吴良镛院士认为,建筑的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3]何镜堂院士也认为,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因此,地域文化是建筑创作和发展的基础。[4]
豫北主要指河南北部,包括安阳、新乡、焦作、濮阳、鹤壁、济源六市。豫北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如安阳的殷墟、羑里城、岳飞庙、马氏庄园、二帝陵等,新乡的比干庙、姜太公故里、潞王陵等,焦作的神农祭天处、药王孙思邈活动遗迹等,濮阳的南乐仓颉陵、普照寺等,鹤壁的扈家大院、金山嘉祐禅寺、荆轲墓、商纣王陵、李家大院等,济源的济渎庙、大明寺、轵国故城、柴庄延庆寺塔,等等。
我校建筑学专业可以利用豫北文化资源和地域优势,整合地域文化与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对建筑发展的影响,研究各种地域艺术形态和本土建筑的特定关系。积极关注地域文化,培养个性鲜明、素质全面,具有地域文化人文素质的建筑创作人才,符合我国文化建设对建筑学人才的多重需求。
(二)符合我国数字建设发展的需要
当前的中国,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促使各行各业迎来新的变革。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为师生提供了更便利的交流和学习平台,使建筑教育的手段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把数字技术引入建筑设计中,使建筑设计具有巨大的潜力,发展了学生的建筑认知方式,改变了设计思维模式,丰富了设计成果表达,同时也为建筑设计教学带来了变革的机遇。[5]
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运用到设计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使方案构思变得更加立体、直观,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研究建筑的外部造型与内部空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空间思考能力。数字技术可以使学生在虚拟的三维空间中进行动态、多角度研究空间造型,甚至可以进行对空间的漫游体验,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效率。
因此,理想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数字技术与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让学生结合构思草图、手工模型和数字技术来发展方案设计,提高学生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数字技术的综合能力,培养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满足我国数字建设发展的需要。
(三)符合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地方性高校的办学定位为地方性、综合性、应用性,其任务是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现阶段,地方高校正面临着转型调整的情势,其培养建设人才的基本思路应以特色、创新、应用型为主。因此,地方高校可以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域优势和自身特点,制订学科发展的特色目标。
本文利用豫北文化资源和地域优势,对“地域文化+数字技术”与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整合研究,有利于培养具有本土地域文化人文素质的建筑创作观、具有数字技术的创新设计能力、能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符合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三、基于“地域文化+数字技术”的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特色研究策略
文章来源:《数字技术与应用》 网址: http://www.szjsyyyzz.cn/qikandaodu/2021/0226/1168.html